史上最高清木星照片之一‧揭风暴巨云与大红斑情报
10/5/20
双子星天文台上周五公布,团队以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北双子望远镜,拍得出一张地表拍摄史上最高清的木星照片之一。该张壮观照片进一步揭示了木星上的风暴与大红斑的情报,极具天文学术价值。
双子星天文台本次采用的“幸运成像”手法,即是在9个定点,连拍大量短曝光相片,再筛选出最清晰的10%图像加以合成。
领导此次研究的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行星学者米高.黄(Michael Wong)解释,北双子望远镜的红外线成像虽能穿透木星风暴所引起的烟雾,但视野仍会被木星大气层的厚云阻挡,故最终拍出了“南瓜灯笼”般的奇幻效果。
今次新相片显示,美国太空总署(NASA)哈勃太空望远镜之所以拍到木星的大红斑变暗,是受到木星云层间隙的影响,推翻了学界以往认为大红斑会变色的说法。团队也发现,木星巨型风暴会形成64公里厚的垂直云,比地球可见的雷暴云足足厚5倍。有关情报,有助学者分析木星大气层的水含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月球背面呆了500天后 “玉兔二号”发现了这些
18/5/20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伴随着月球背面新一轮的曙光,在月球“沉睡”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5月17日3时25分和16日11时53分,结束了寒冷且漫长的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唤醒,迎来了第18月昼工作期。昨日也正是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的第500个地球日。
据“中国探月工程”官方消息,在这500天里,“玉兔二号”月球车累计行驶里程447.68米,目前距着陆器292米,期间实施了岩石探测、车辙探测、撞击坑探测等科学探测试验;利用测月雷达就位探测数据,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阐述了其物质组分与演化机制。此外,“玉兔二号”月球车还利用红外成像光谱仪的就位光谱探测数据,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验证了月幔富含橄榄石,加深了人类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第17月昼LET01704点全景相机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数据情况,在“玉兔二号”月球车当前位置西南方向距离3米处,发现一直径约为1.3米、深度不超过20厘米的小坑,小坑的中央及东南方向,存在反射率较高的物质,同周围月壤的亮度有明显区别。待通信资源恢复后,“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将对该小坑的特定区域进行探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火星泥浆流动或似熔岩流
20/5/20
自然科研旗下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最新在线发表的一项行星科学研究发现,泥浆在火星表面低压低温条件下的流动行为,可能类似于地球上的熔岩流。
火星表面分布着成千上万的火山样地貌,上面还有类似熔岩的流体,有些被认为来自于岩浆的火山作用。这些地貌多见于被沉积物覆盖的地形,曾被认为存放有古洪水,而湿沉积被快速掩埋可能导致沉积火山作用。
不过,此前尚不清楚泥浆在火星上会如何流动。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通讯作者、捷克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布鲁兹和同事通过实验,研究火星表面条件下,泥浆在冷面上的扩散方式。他们在开放大学火星实验舱中,将泥浆倒在一块斜板上,观察到泥浆的流动和地球上的泥浆并不一样,而是更像地球上粘稠、不平滑的熔岩流,且泥浆各瓣周围会迅速结成冻壳。这研究结果表明,在火星和矮行星谷神星这类寒冷天体上的流体,可能是泥浆火山作用的产物,而非岩浆活动的证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首次观察到行星诞生 专家解读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10/6/20
![]() |
围绕御夫座AB星旋动的圆盘内出现“扭曲”,科学家认为那是行星 正在形成的位置。 |
新京报讯(记者 张璐)据外媒报道,国外天文学家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设在智利的望远镜,在距地球520光年的御夫座AB星附近,捕捉到行星的诞生过程。据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直接捕捉到一颗行星诞生的过程。
科学家使用望远镜观测到围绕御夫座AB星旋动的圆盘内有一个螺旋结构,螺旋结构内有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一种“扭曲”模式,标志着行星正在凝聚的位置。该研究报告发表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学》周刊上。
6月9日,类似火玫瑰绽放的“行星诞生”画面引发网友热议。这颗行星是不是500多年前就形成了?行星是如何诞生的?对此,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系外行星课题组副教授张辉。
520年只是一瞬间 我们正看着一颗行星形成
新京报:此次拍摄到的行星形成的位置在御夫座AB星,距地球520光年,这是否意味着拍摄时行星已经形成?
张辉:御夫座在银河系内,离我们520光年。一光年是光走一年的距离,我们现在看到的图片是该系统520年前的样子。行星在原恒星盘中的演化时间长达几百万年,相比而言,520年只是一个瞬间,因此可以认为我们正看着一颗行星在御夫座AB的恒星盘里形成。
行星系统的形成过程大概分成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行星在气体盘中的吸积与生长阶段,这一阶段一般持续几百万年,直到气体盘在星风的作用下消散,这相当于行星在“襁褓”中的时间,属于行星的幼年期。从此次拍摄来看,吸积盘中的气体还没有完全消散,说明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星系统。
新京报:科学家是如何捕捉到这个过程的?是图片还是视频?拍摄后需要特殊处理吗?
张辉:科学家可以把距离太阳比较近的年轻恒星全部列一个表,大约有百十来颗,对这些恒星逐个拍照“筛查”,大部分年轻恒星周边都有盘状结构,再对此进行研究。
此次拍摄应该不是视频,因为拍视频没有太大意义。玫瑰花旋臂结构发生变化的时标非常长,如果这颗行星距离主星40AU,那它运动一个周期的时间需要200年-300年,在我们观测的这段时间内不会产生太大变化。所以其实是拍了很多幅照并叠加起来,再经过降噪处理出来的结果。
新京报:为什么以往没有拍摄到行星诞生的过程,在技术上需要哪些条件?
张辉:以往大家希望能拍到这样的画面,拍到行星形成过程中的“气体盘”。但之前的几十年里,观测技术达不到。
大多数恒星离我们的距离很远,它们的气体盘对我们视线的张角非常小,要去分辨这样的盘和上面的结果在技术上很困难,需要口径很大的望远镜、并排除地球大气抖动的干扰,之前的望远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这次观测用的就ALMA望远镜,它是一个毫米波波段的射电望远镜阵,由很多的小口径的望远镜拼起来等效大口径的望远镜,因此能够比较细节地分辨“盘”上的一些结构。观测者在两个旋臂结构交接的地方拍到了一个明亮的团块,并据此认为这就是正在吸积气体的行星。
但目前还有一些争论,因为这篇文章刚发布。另一个课题组认为,类似的旋臂结构也可能是由双星形成。数值模拟发现,如果在距离中央恒星大概40AU(天文单位,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AU约1.5亿公里)的地方有一颗伴星,其运动对恒星盘的扰动也可产生类似旋臂结构。
所以这次拍到的是潜在的行星形成过程,包括这篇论文的名字写的也是“可能的证据”。
观测结果对研究行星最终形成路径很有价值
新京报:关于行星的诞生,目前科学界有哪些理论假说?
张辉:行星形成有很多理论模型,大体可分为两种。
一种叫“核吸积”模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原恒星盘内大量微米量级的尘埃通过互相碰撞、粘黏生长成很多毫米到厘米量级的小“鹅卵石”;然后经过“卵石吸积”过程缓慢生长到大量公里量级的“星子”;这些星子相互碰撞并合,其中某些幸运儿有机会生长为更大的行星“胚胎”,或称为“行星核”。
“行星核”吸积其周围的固体颗粒和气体的过程,就是“核吸积”过程。目前,这一模型能够解释大部分的观测结果,因此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还有另一种模型认为,行星的形成过程可能跟恒星类似,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具有巨大质量的气体团块在“引力不稳定性”的作用下分裂、塌缩,在塌缩的过程中团块开始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越来越扁形成原恒星盘,在盘中央高密度区形成恒星。
与此同时,原恒星盘上其他地方也可能发生局部的“引力不稳定”,而分裂形成更小的团块,这些小尺度的团块最终塌缩形成行星。
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一些轨道周期较长、质量较大的行星的形成过程,但在解释小质量行星的形成时遇到了困难。因此大家猜测,行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由单一机制所决定。
新京报:从此次拍摄到的画面看,你认为这颗行星可能属于哪种形成类型?拍摄到的画面对未来研究有哪些意义?
张辉:这次的观测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玫瑰状的旋臂结构。之前我们做过很多的模拟,发现如果不考虑恒星盘的“自引力”,旋臂应该是一个相对紧致整齐的结构。如果考虑恒星盘上气体的“自引力”,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触发“引力不稳定”效应,会自发形成类似玫瑰状的多旋臂结构。
这说明,这颗行星可能是伴随着原恒星盘的“引力不稳定”过程形成的。因为观测结果5月份刚出来,现在大家还在讨论当中,看哪种模型更能解释现在的观测结果。这在未来对我们研究最终行星形成的路径是非常有价值的。
同时要说明的是,核吸积模型和引力不稳定模型有本质区别。但是太阳系外行星非常多,恒星的物理状况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很可能有一部分行星通过核吸积形成,另外一部分通过引力不稳定形成,在大自然里什么样的可能性都会有。
行星演化长达几十亿年 寿命取决于宿主恒星
新京报:地球最初的诞生过程是否也可能是这样一幅画面?
张辉:其实我们也挺好奇,按照现在对太阳系的研究,太阳系原恒星盘的初始质量不足以引发“引力不稳定”效应。所以,我们认为太阳系的形成可能是核吸积模型,是相对平缓的过程。而从地球大气成分来看,地球很可能属于气体盘完全消散以后形成的“第二代行星”,但目前尚无定论。
对于很多太阳系外的行星,我们对其气体和固体的比例进行研究,发现如果这个行星是在气体还没消散之前形成的,它一般会具有较厚的气体壳层,且大气层中氢和氦元素的比例会比较高,对于这样的行星,我们称之为“第一代行星”。
而太阳系内的地球、水星等类地行星,氢和氦的含量相对较低,说明它们可能是在气体盘完全消散以后形成的“第二代行星”。正是因为地球在气体盘消散以后形成的,所以地球上才可能出现生命,如果在氢气包裹的行星表面,生命出现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新京报:行星的生命周期一般有多长?以往有拍到过行星死亡的过程吗?
张辉:行星呆在气体盘襁褓中的时间,大概100万年到1000万年,取决于气体盘的寿命。这段时间相对于行星的整个生命来说很短,但其大部分质量增长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的。
等气体消散了,行星对气体的吸积过程也就停止了,后续还会吸积一些固体,但总体质量的变化将很小,可以说就是“长成了”。行星大部分的寿命,是在此后跟其他的行星、星子、固体尘埃的相互作用,这个演化时间可以长达几十亿年,比如说地球已经45亿多岁了。
恒星有核反应,一种核燃料烧完了就进入下一阶段,最后就熄灭了,变成白矮星或者中子星甚至黑洞。而行星不同,行星没有特别巨大的变化的话,它会一直在那里。
太阳这样的恒星再过50多亿年后会变成一个红巨星,其半径会膨胀200多倍,对地球产生一个灾难性后果,地球很可能最后会被膨胀后的太阳吞噬掉。
太阳变成红巨星后,再过几十亿年的演化会在一次超新星爆发后熄灭并变成白矮星,此时整个太阳系内的行星将遭受“灭顶之灾”,其中一些会被直接摧毁,另一些可能被抛射到宇宙中变成“流浪行星”。当然也可能会有一些幸存下来,成为围绕白矮星运动的行星。从这种意义来说,行星的寿命主要取决于其宿主恒星。
行星会被恒星吞噬掉,之前有过这样的理论研究,也有观测上的间接证据,即行星被撕碎以后,掉到恒星上会改变恒星大气层的金属丰度。但想直接拍摄到恒星吞噬行星的过程,是非常难的。
新京报记者 张璐
责任编辑:杨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权威期刊:银河系至少36智慧文明
17/6/20
人类是否为浩瀚宇宙中孤单的智慧物种,一直是各界争论要点,最新发布于权威期刊的研究指出,科学家经过计算后发现,在我们居住的银河系中至少有36个活跃且可交流的智慧文明,碍于时空旅行的窒碍,彼此可能永远无法取得联系。
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的研究报告中,科学家开发出与过往不同的计算方程式,针对银河系中类地生命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完整的评估,最终发现,整个银河系中至少存在36个活跃且可交流的智慧文明,具有类似地球的生命形态。
过往对于外星智慧文明数量的推测计算,均基于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权威法兰克德雷克1961年提出的德雷克公式,有关方程式曾被不少天文学家大量引用,不过其中不少参数具有定义上的歧异,导致计算者常得出相差距较大的数字。
研究作者之一、英国诺丁汉大学天体物理教授康塞尔斯表示,他的团队开发的新计算方程式与德雷克公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简化了生命发展的假设,不过即便银河系中存在或曾经存在36个智慧文化,人类受限于时间、空间在内的距离因素,未必能与其中任一有所接触。康塞尔斯表示,这次研究不仅对生命形成以及宇宙中文明种族数量进行了计算,更提供人类对于自身文明寿命有了简单的估算标准,他说,要是我们能轻易地发现其他文明,那代表智慧文明拥有较长寿命的可能性高;要是我们始终无法与其他种族有所联系,代表我们可能得准备思考人类的未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轨道器”通过首个近日点
18/6/20
欧洲太空总署(ESA)的“太阳轨道器”周一通过首个近日点,离太阳表面最近的距离仅7700万公里,相当于太阳和地球之间距离的一半,该探测器更近距离拍下一系列太阳照片。
“太阳轨道器”是ESA和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共同合作任务,于2月发射升空,目的是研究太阳。探测器目前已开展巡航阶段,预计将进一步靠近太阳,距离约4200万公里,较水星离太阳的距离更近。
探测器上配备10个科学仪器,可用于捕捉太阳日冕、极点及太阳的可见表面,亦可量度太阳的磁场及太阳风。“太阳轨道器”项目科学家穆勒表示,探测器拍下的照片将于7月中公布,这些照片捕捉到迄今为止距离太阳最近的图像。 图为画家笔下的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上最近距离太阳特写照曝光
17/7/20
![]() |
(法新社照片) |
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欧洲太空总署(ESA)周四发布一组透过太阳轨道载具(SolO)拍摄的太阳特写照,为目前有史以来最近距离的太阳影像。
NASA和ESA合作,在今年2月9日,发射太阳探测卫星SolO,展开为期10年的太阳之旅。SolO由ESA主导研发,后交由NASA发射,6月中首次通过近日点,距离太阳7700公里,大约位于金星和水星的轨道间,随后展开磁讯号观测,为将来的探测任务踏出重大一步。
在太阳表面显示出的微型闪焰,被研究员们称作“营火”,比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太阳闪焰要小几百万倍。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何谓营火,但他们相信这些可能是“极微闪焰”,或是能加热太阳外气层的微小火花。该项目的ESA负责人隆恩说,散布在太阳表面的微小闪焰,可能是在一种名叫“日冕增温”的神奇现象中扮演要角,从而让太阳大气层最外层的日冕,比下层的热度高出200至500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来最完整新3D图公布·有助了解大爆炸后宇宙史
20/7/20
![]() |
(法新社照片) |
天体物理学家星期日公布历来最大型的宇宙3D图,这是分析400多万个星系以及能量巨大、超级明亮的类星体后,取得的成果。
加拿大安大略滑铁卢大学学者柏希瓦尔表示,20多年前这项研究计划展开后,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约30个机构的科学家终于产出了“宇宙膨胀的完整故事”。
这张3D图是根据史隆数位天空巡测(SDSS)“延展重子震荡光谱调查(eBOSS)的最新观测,以及新墨西哥州一座光学望眼镜在6年间搜集的数据得来。
由于有大量理论模型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观测,宇宙大爆炸后新生的宇宙相对而言较广为人知;星系的研究以及距离测量,则让人对宇宙在过去数十亿年间的膨胀有了更多了解。
但披露这张3D图的美国犹他大学学者道森表示,在那中间,却有段“110亿年的棘手空白”,透过“5年持续观测,我们努力填补了那段空白,并利用这些资讯,提出过去十年间宇宙学最重大的一些进展”。
这张3D图可看到宇宙物质的纤维状结构,以及纤维状结构之间的空洞,那是宇宙从仅有38万岁时就有的结构;而在图中关于60亿年前宇宙的部分,研究人员也观测到了最老和最红的星系。
![]() |
(法新社照片) |
![]() |
(法新社照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数十活火山‧金星或比预期更热
21/7/20
金星一向被喻为“地狱星球”,但新的研究表明它的自然条件可能比科学家此前认为的更糟糕。除了有毒的大气和足以熔化铅的高温,这颗行星至少有几十座活火山,向空气释放大量硫磺。
科学家早就知道金星上有火山活动的证据,但此前人们认为这可能是古代活动的遗迹。马里兰大学地质学教授蒙泰西表示,“这项研究极大地改变了对金星的看法,从一个大部分不活动的星球,变成了一个内部仍在活动并能为许多活火山提供能量的星球。”
蒙泰西是周一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的合著者,该论文确定了金星上37个“最近活跃的火山结构”。也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具有热内部的地质活跃的行星往往是更好的宜居性候选者,因为熔化的核心也可以为磁场提供动力,以转移来自太阳和太空的辐射。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20-07-21
火星陨石碎片将搭坚毅号回家
2020-07-27 09:42:00
![]() |
(图:网络照) |
美国火星陨石碎片将搭坚毅号回家美国太空总署(NASA)火星探测直升机“坚毅号”周四(30日)将由擎天神5号运载火箭搭载升空,除了肩负人类进一步探索火星的使命,也要带上多颗坠落在地球经年的陨石“回家”,以便测量和带回更多火星上的岩石样本,以供两科学家研究。
坚毅号将带同至少9种实验材料前往火星,已知的陨石材质可成为它扫描分析其他岩石和土壤的校定准则,其中一块火星陨石碎片来自“SaU 008”玄武陨石,它在1999年在阿曼的水漠中发现,至少有4.5亿年历史,目前是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藏品。坚毅号在最实60至90天,以“SaU 008”等已知陨石作为分析准则,以及确保分析仪器正常工作。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20-07-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南方天文台首拍获蝶形星云图像
2020-08-02 17:14:43
![]() |
(法新社照片) |
欧天文台首拍到蝶形星云图像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利用位于智利沙漠的“甚大望远镜”(VLT),拍到一张瑰丽的太空蝴蝶图像。
ESO上周四在网上分享该图,并指是首次拍到NGC 2899天体的详细成像。NGC 2899是行星状星云,距离地球至少6500光年,巨大的气体群由中心延伸出最远2光年的范围,于1835年由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尔发现。
照片显示,该天体如同银河系中壮观的蝶形气泡,暗淡外缘在恒星映衬下熠熠生辉。行星状星云是行星在崩解爆炸时形成,会向外喷出其外层气体壳层,造成扩大的发射星云,彩色光晕的温度可接近摄氏1万度。目前银河系中已知的行星状星云约有1500个。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20-08-02
比流星雨还罕见‧福建平潭出现暖夜灯柱
2020-08-09 17:07:49
中国福建厦门、平潭、霞浦等多地上周六晚出现罕见天象“暖夜灯柱”,像天空中坠下的一滴滴彩色眼泪,这个天象比流星雨还罕见,是今年目前为止最持久的灯柱,点点荧光像是空中垂下来的一把把利剑,灯柱大范围爆发。
据星空摄影师徐晨介绍,“暖夜灯柱”是由大气中的冰晶反射灯光后形成。气象台人员介绍指 ,“暖夜灯柱”形成的条件较苛刻。最近平潭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高,几乎是高云并有冰晶,再加上高空风力较小,所以天气基本是处于较静稳的状态。同时,云层中的冰晶整齐排列,如同镜面,将地面的灯火反射到夜空里,形“暖夜灯柱”奇观。
夜空里,一道道彩色灯柱挂在天上,与地面的万家灯火“遥相呼应”。甚至还有网友“异想天开”的以为,外星飞船要降落了。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20-08-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架火星直升机·太空中首次成功充电
18/8/20
![]() |
(互联网照片) |
美国太空总署(NASA)火星探测器“坚毅号”预定明年2月18日登陆火星。NASA近日表示,和“坚毅号”一同升空的火星直升机“独创号”,在太空中首次成功充电,电池性能状况很好。
美媒日前报道,NASA表示,藏在坚毅号肚下、重1.8公斤的独创号,机内6块锂离子电池本月7日首次在太空由坚毅号提供电力。为电池充电需要8小时,NASA期间测试和分析了电池性能。
另外,为了保持电池的最佳状态,难充电至电池最高电量的35%。NASA表示,这次是自上月30日“坚毅号”由擎天神5号运载火箭搭载升空以来,首次有机会测试独创号的电子设备,之后将每两周进行一次充电工作。
假设独创号成功在火星试飞,将是首架在其他星球飞行的人类飞航设备,之后以太阳能电池板充电。
扫描1030万颗恒星·未发现外星生命存在证据
(悉尼12日讯)澳洲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周三公布,已完成迄今为止对地外文明最广泛的搜索,研究人员透过西澳省的默奇森广角阵列望远镜(MWA,图示),扫描约1030万颗恒星,结果未发现任何与外星生命有关的迹象。
天体物理学家利用MWA从船帆星座(Vela)的恒星中寻找低频无线电幅射,频率类似调频无线电,以寻找太阳系以外可能存在生命的证据,包括可能来自外星智慧生命的通讯信号等。
CSIRO天文与空间科学部的天体物理学家廷盖说,虽然今次搜寻的深度和广度是以往的100倍,但实际上只观察了银河系的0.001%,因此对未有任何发现未不感到意外。研究结果本周在澳洲天文学会的刊物发表。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20-09-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家首次探测到磷化氢‧金星发现生命可能存在证据
![]() |
(图:美联社) |
科学家周一宣布,他们在金星上发现了生命可能存在的有力证据。
这是根据发表在著名杂志《自然-天文学》上的一项新研究,揭示在金星的大气层中发现了一种与地球生命有关的臭气、可燃气体,且数量 “惊人”。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宇航局(NASA)对这一发现发表了官方评论。
9月14日,《自然天文学》杂志发表了一项题为 “金星云层中的磷化氢气体 ”的研究--它详细介绍了在金星大气中发现的大量名为磷化氢的气体。这种气体被认为是生命的潜在生物信号,可以作为其他行星和天体生命的证据。金星大气中充满了高酸性、温带云层,根据新研究,这些云层中含有 “明显存在的磷化氢气体......任何磷都应该以氧化形式存在”。
这些发现相当令人振奋,但应该指出的是,金星上并没有发现生命。相反,这项研究表明了生物特征的存在--该星球上可能存在生命的证据。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别,因为目前,金星大气层中还没有确认生命的存在。
生物信号已被提出为确定任何特定系外行星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的最佳途径。这种证据是由化合物、同位素、分子或类似的东西组成的,这些东西在没有生命的情况下是很不可能存在的;这些东西很有可能是目前存在于行星上的生命或在过去的某个时刻存在过的生命的结果。
新研究指出,磷化氢气体的其他潜在来源也是可能的,除了可能存在 “生命 ”之外,还包括一些“未知的光化学或地球化学”。为了追踪气体的来源,有必要对这些发现进行更多的研究。
![]() |
科学家称在金星上找到了生命的“标记物”——磷化氢。(图:法新社) |
在地球上,磷化氢气体与生命有着独特的联系。虽然这种气体在太阳系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发现,但它仅限于气态巨行星,而不是岩石行星,在那里它将在大气层中迅速被破坏。为此,研究指出,磷化氢气体 “符合生物特征气体搜索的大部分标准”,但它本身还不足以做出发现地球以外生命的宣言。
在这项令人振奋的研究发表后,美国宇航局(NASA)就此事发表了看法,并指出,它与这项工作没有关联,而且在这个时候,该机构不能对研究结果发表评论。不过,NASA指出,这项研究发表在一个著名的杂志上,而且它相信 “科学的同行评审过程”。
虽然在寻找生命的过程中金星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但NASA解释称,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改变:
“和越来越多的行星体一样,金星被证明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之地,尽管由于其极端的温度,大气成分和其他因素,它还没有成为寻找生命的重要部分。在美国宇航局“发现计划”接下来的四项候选任务中,有两项都是以金星为重点,欧洲的EnVision任务也是如此,美国宇航局是其合作伙伴。金星也是我们可以用较小的任务到达的行星目的地。”
史上首度在彗星观测到极光 璀璨画面曝光
23/9/20
![]() |
(互联网照片) |
美国彗星现极光根据美国太空总署(NASA)公布的资讯,最新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期刊的研究中,欧洲太空总署太空探测器“罗塞塔号”在观测“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时,发现该彗星具有极光现象,这是人类史上首度在非行星或卫星的天体上记录到这种美丽的电磁辐射。
NASA解释,从太阳发射的带电粒子撞击到地球高层大气时,会产生绿色、白色及红色的七彩闪光,被人类命名为极光,而过去天文学家在太阳系的其他星体,如木星、部分木卫、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火星上均观测过极光,但过去从未在彗星上发现过类似现象。
研究员指出,这次的新发现已被后续证明确实是极光,不过与地球上的可见光极光不同,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发出的极光属于紫外线,未来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期望能解开更多宇宙之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嫦娥四号揭示月球内部物质结构
24/9/20
中国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结束第22月昼工作,科学团队对雷达探测数据开展了深入研究,获得了着陆区月壤和浅层结构的发现。
据新华社周四报道,记者从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获悉,嫦娥四号结束第22月昼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设置,进入月夜休眠。截至目前,嫦娥四号已在月球背面度过630个地球日,累积行驶547.17公尺。
“玉兔二号”月球车在第22月昼期间主要以行驶为主,先后在距离着陆点西北方向约1.3km的撞击坑和反射率较高的区域进行了探测。科学团队对雷达探测数据开展了深入研究,获得了着陆区月壤和浅层结构的发现。
据悉,“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测月雷达所获取的浅层结构剖面表明“玉兔二号”所探测的月面物质来自芬森撞击坑,而不是来自冯·卡门撞击坑自身的充填玄武岩。科学家还发现,该雷达剖面还揭示了着陆区经历多期次的撞击溅射堆积和多期次玄武岩浆喷发充填。
新华社评论说,这些新发现对于认识月球南极-艾肯盆地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月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后续探测与研究有指导作用。
少了大气层 威胁太空人‧月球辐射比地球高200倍
26/9/20
![]() |
最新研究发现,在月球表面行走的太空人,将受到比地球高 200倍的辐射袭击。(图:法新社) |
(华盛顿26日综合电)地球的大气层保护人类免受宇宙辐射伤害,对于太空人而言,少了这层天然的防护服,意味着将受到更高辐射威胁。最新研究发现,在月球表面行走的太空人,将受到比地球高200倍的辐射袭击。
根据CNN报道,早在上世纪中期人类就成功登陆过月球,但过去从未精确测量过月球表面的辐射量,直到去年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2019年1月首访月球背面,搭载了来自德国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 (LND)等。在抵达后的数月里,LND对月球表面发现的空间辐射进行了测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这些数据对未来的月球任务--特别是那些需要在天体上长时间停留的任务--至关重要。
太空飞行5大危害之首
中、德两国科学家周五在美国权威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的新研究指出,登陆月球的太空人平均每日受到1369微西弗(μSv)的辐射照射量,是国际太空站机组人员每日剂量的2.6倍,更是地球表面的200倍之多。
研究表明,宇宙辐射是影响太空人健康的主要风险之一,美国太空总署(NASA)更将其定义为太空飞行的5大危害之首,若没有足够防辐射的保护措施,长期暴露在宇宙射线下可能引发白内障、癌症或中枢神经系统及严重器官退化性疾病等重症,甚至导致死亡。
未来月球任务的关键是,月球没有大气层和磁场,这意味着月球会受到大量的空间辐射。有了这些数据,太空机构将能够利用计算机模型来确定任何特定任务概念可能受到的辐射,帮助专家开发合适的防护设备,以保障太空人的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研究发现24超级宜居行星
2020-10-09 17:07:33
地球资源消耗殆尽的情况愈见严峻,寻找另一个宜居星球成为人类当前任务。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早前发表一项研究发现,与地球相比,最少24颗系外行星及系外候选行星,拥有可能存在液态水等更适合生命居住的条件。
不过这些星球都距地球最少100多光年外,但今次发现意味可能存在比地球更适合生命存在的地方。
作为研究天体生物学和行星宜居度的专家,马库赫教授( 小图)领导团队,针对4500颗已知的系外行星,制订了一套标准以判定其宜居性,包括行星在50亿至80亿年之间(地球约有45亿年历史)、行星的宜居带中可能存在液态水的位置,及比太阳温度更低的长寿命恒星等。团队最后确定了24颗最接近及符合要求的行星,但没有一个符合所有宜居标准条件。
不过,它们可能拥有有利孕育生命的条件,如更古老、更大、更温暖、更湿润,拥有更多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惟马库赫承认,这些超级宜居行星距地球太远,不可能派出探测仪器登陆行星,因此尚有很多未知数。研究结果周一刊于科学期刊《天体生物学》。
月球有水!最新研究:有望成为太空人饮用水
27/10/20
![]() |
NASA证实月球向太阳授照面发现水。 (图:互联网) |
(巴黎27日综合电)最新研究指出,月球上的水可能比过去人类想像的还要多非常多。该发现增加太空人未来在月球执行太空任务时寻求饮用水甚至是燃料的希望。
法新社报道,过去以来人类一直认为月球极度干燥,直到约十年前一系列的研究显示,月球极地的永久阴影区有水冰的踪迹。
两项周一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期刊的研究指出,月球上的水可能更广泛地存在。该研究首次证实,月球上的阳光照射区也有水的存在。若是能够取得这些水,太空人便能在月球上获得饮用水,甚至可能透过分裂分子制造火箭燃料。
NASA拟在月球建太空站
美国国家太空总署(NASA)对此发现特别有兴趣,NASA计划在2024年登月并在本世纪结束前打造一个永续存在、为继续前往火星做准备的太空站。
该研究领导作者、夏威夷大学地球物理与行星学研究所科学家霍尼波尔表示,该研究能够“明确”区别在阳光照射区的水分子光谱线,同时为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的霍尼波尔说:“如果我们在部分区域发现的水足够多,或许能够作为人类探索的资源”。
按照NASA的说法,此前在月球正面检测到的氢气被证实位于水分子中。这一发现表明,“水可能分布在整个月球表面,而不限于寒冷、阴影的地方”。
在月球上发现的水分子数量相当于在月球上一立方公尺的空间里有一瓶12盎司的水。这一发现极其微小,以至于NASA还不能说明它是液体还是固体。但这是向着未来可以使用水的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当人类在1969年首次登陆月球时,人们曾认为月球彻底无水。但是,从那以后,从地球上以及宇宙飞船上进行的观察显示,月球不同区域存在冰和水合物的证据。不过在这一新的发现之前,科学家还无法区分水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今后的NASA的“同温层红外天文观测台”(SOFIA)飞行任务将在更多有阳光的月球地段以及不同的月相阶段查找水,以期更多地了解月球上的水是如何产生、储存和流动的。该数据将纳入未来月球使命的工作,以测绘出第一批月球水资源地图,用于未来的人类太空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已经盯上了:这颗小行星估价为世界经济总量1万倍
31/10/20
意大利天文学家安妮巴莱·德·加斯帕利斯(Annibale de Gasparis)于1852年3月17日发现了名为“16普赛克”(16Psyche)的一个小行星。而据澳媒30日报道,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它可能几乎全部由铁和镍组成。
本周,美国宇航局(NASA)利用哈勃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对这块罕见的、长达226公里的“太空岩石”进行了近距离观察。“16普赛克”位于太阳系木星和火星之间的主要小行星带,距离地球约3.7亿公里,是太阳系主要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天体之一。
本周《行星科学杂志》发表的这项新研究,标志着对“16普赛克”进行了首次紫外观察。据估计,这颗小行星直径约230公里,据信是一颗行星致密核心的剩余部分,这颗行星在多次碰撞中地幔被移走,从而未能形成致密核心。
根据该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特雷西·贝克尔(Tracy Becker)估计,这个小行星总价值大约是100兆美元(100万万亿),也就是1的后面有19个0。报道称,这大约是2019年整个世界经济产值(大约142万亿美元)的1万倍。
虽然大多数小行星是由岩石或冰组成,但神秘的“16普赛克”小行星却含有近27,200,000,000,000,000吨的铁和镍。这两种金属也是地球核心的主要组成部分。
贝克尔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已经见过大部分是金属的陨石,但“16普赛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能是一颗完全由铁和镍构成的小行星。”
贝克尔说:“之所以‘16普赛克’和其他小行星如此有趣,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太阳系的基石。了解行星的真正组成,并有可能看到行星的内部,这是非常有趣的。一旦我们近距离探索‘16普赛克’,就会真正搞明白这种判断是不是正确的,即使结果和我们预期的不一样,任何时候都有惊喜,总是令人兴奋。”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已经计划探索这颗小行星,这是其发现号计划的一部分,预计将于2022年发射航天器。
责任编辑:祝加贝 SN236
一夜致富!45亿年陨石砸穿屋顶 · 制棺工匠758万售出
19/11/20
印尼苏门答腊(Sumatra)一名制棺工匠在家中开工时,一块陨石突然从天而降砸穿他家的屋顶。美国有专家知悉后,以140万英镑跟他收购陨石,等同这名工匠30年的工作收入,让他一夜致富。
现年33岁的制棺师胡塔加隆(Josua Hutagalung)8月在家门口、靠近街上的地方制作棺材时,突然听见巨响而且整座房屋都在震动。他赶紧入内查看,才发现陨石从天而降,胡塔加隆表示:“它(陨石)实在太烫了,无法直接捡起来,所以我妻子用锄头把它挖出来,带进屋里”。
这块重达2.1公斤的陨石把屋顶砸出一个大洞,撞出一个深15公分的地面坑洞。专家指出,这是“CM型碳质球粒陨石1或2型”(CM1/2 carbonaceous Chondrite),拥有45亿年的历史,含有独特胺基酸和原始元素,可能是构成生命起源要素,极为罕见。
这颗陨石价值落在140万英镑(约758万5925令吉),等同胡塔加隆工作30年的收入。把这块陨石卖给专家科林斯(Jared Collins)后,胡塔加隆承诺将在村里建造一座新教堂回馈乡民,育有三名儿子的他认为这是一个幸运象征,希望藉此再生一个女儿。
科林斯表示自己得知此事后,立刻带上足够的钱从峇厘岛出发去购买陨石,并称“胡塔加隆是很精明的谈判者”,坦言自己挣扎许久才决定不把陨石纳为私人收藏,而是与美国科学家和收藏家合作研究。
根据美国德州月球与行星研究所(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科林斯把陨石运回美国后,转卖给印地安那州的医师兼收藏家皮亚特克(Jay Piatek),并储放在亚利桑那州大学(ASU)陨石研究中心。
印尼国家航空航天研究所(Lapan)所长贾马鲁丁(Thomas Djamaluddin)指出,陨石落在人类居住地区是很罕见的现象,大多数陨石都会落在无人迹的地方,如海洋、森林或沙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巨大火球突降日本:夜空瞬间被照亮 多地民众目睹
29/11/20
海外网11月29日电 据日媒NHK报道,当地时间29日凌晨1点34分,日本西部多个地区观测到一颗流星坠落。现场视频显示,一个巨大的火球从天而降,突然发出强光照亮天空,随即消失。这一幕被多地民众目睹,引发热议。
报道说,NHK设置在三重县和爱知县的摄像头,拍下了事发一幕:火球从南部天空出现,坠落数秒后,突然发出强光照亮夜空,随即消失。许多民众也目睹并拍到了当时的场景。
爱媛县一名NHK的员工说,自己当时在屋子里,隔着窗帘都看到了发光的火球。
今年7月,日本关东地区曾有巨大陨石降落,伴有强光。十几天后,该陨石的碎片在千叶市被发现。(海外网 刘强)
宛如橙子!美观测站发布史上最清晰太阳黑子照片
14/12/20
![]() |
太阳黑子照片。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官网 |
中新网12月14日电 据外媒报道,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观测站最近发布了有史以来最清晰的太阳黑子图片,在红色和橙色的暖色调下,人们可以看到太阳黑子活动的细节。
在美国夏威夷,世界最大的太阳望远镜——井上建太阳望远镜(DKIST)仍在建造中,但它于2020年1月28日拍摄的第一张太阳黑子照片,已经是人们能看到的最清晰的太阳黑子图像了。
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的天文学家托马斯(Thomas Rimmerle)说:“这张太阳黑子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比以往高2.5倍,显示了太阳表面小至20公里的磁场结构。”
研究人员称,这幅图像的直径约为1.6万公里。当他们对该区域进行成像时,能够在短时间范围内(大约100秒)跟踪精细结构的变化。
据报道,太阳黑子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内部磁场向光球表面浮现所造成的。由于太阳黑子的强磁场对等离子体对流的抑制作用,使得其活动区域比周围环境温度更低,所以显得更暗。
责任编辑:张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甘肃敦煌无人区建成“月球基地”
14/12/20
![]() |
(图:网络照) |
中国甘肃敦煌市委宣传部透露,凭藉嫦娥三号“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之前长时间的“外场试验”场,敦煌在当地无人区的沙漠戈壁中建成“月球基地”,旨在建设中国独具特色的航天探月文旅项目,致力推动中国探月科普发展。
中新社报道,该“月球基地”位於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又称雅丹魔鬼城)西南30公里处的“望舒村”,地处库木塔格沙漠腹地。玉兔号月球车登月前,曾经在当地环境类似月表的土地上做行走试验。
该“外场试验”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负责,在气候和生活条件恶劣的荒漠中举行,为期一个月,科研人员在该处搭建板房和帐篷,将其命名为“望舒村”。“望舒”出自《楚辞·离骚》,是指神话中“为月亮驾车的女神”。
近年来,望舒村“月球基地”也建成以探月文化体验丶月表生活体验丶星空探索丶罗布泊探秘集散营地丶大自然奥秘探索丶沙漠影视拍摄基地等多功能於一身的综合体验区。
全球创举 “隼鸟2号”采集到地球外气体
16/12/20
![]() |
(图:欧新社) |
(东京16日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周二宣布,日本太空探测器“隼鸟2号”(Hayabusa 2)送回的密封舱,内部所采集到的气体,是来自小行星“龙宫”(Ryugu)。日本此举成功将地球外气体状态物质带回地球,是全球首次。研究人员接下来预计花约半年时间记录采样,2021年6月左右开始正式分析。
密封舱于本月6日在澳洲南部的沙漠地区降落后,8日顺利运抵JAXA,JAXA在14日打开密封舱,称在分析舱内采集到的气体时,发现成分并非地球所有。因容器是密封、没被地球大气污染,亦已确认没泄漏,可确认样本是来自“龙宫”。
被发现在密封舱内沙粒,相信是探测器降落“龙宫”时采集到的地面岩石样本。这些沙石很可能保留太阳系46亿年前诞生时痕迹,有助解答星体早期进化,以及地球上水的来源等问题。科学家表示,隼鸟2号由六年前发射至今已完成主要任务,把他们梦寐以求的“龙宫”土壤样本拿到手。隼鸟2号将前往另一个小行星,研究防止陨石撞击地球,预计需时10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宇宙深处爱因斯坦环 “半熔金戒”绝美画面曝光
19/12/20
![]() |
(图:互联网) |
(华盛顿19日讯)已故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透过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天文观测现象“爱因斯坦环”已被证实存在,科学家现不断观测相关现象以验证相关假说或学说是否有误,美国太空总署(NASA)周六发布一张巨大爱因斯坦环的观测照片,画面中的环状物有如“半熔金戒”,画面十分精彩。
NASA指出,在哈伯太空望远镜捕捉的画面中,距离地球相当遥远的天炉座爱因斯坦环“GAL-CLUS-022058s”被以华丽的形式记录下来,外型十分亮眼。爱因斯坦环是广义相对论中预测的一种天文观测现象,当背景光源发出之光线经过一个重力场时,即受重力场影响而导致光源遵循曲率“弯曲”,这就是有名的“重力透镜效应”,而在该光源距离观测者较远时,会观测到一环状光线,即爱因斯坦环。
中国发现591高速星 43颗将飞出银河系
26/12/20
![]() |
新发现591颗高速星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轨道示意图。(中新社照片)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周五(25日)发布消息说,该台李荫碧、罗阿理、陆由俊、赵刚等科研人员利用中国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和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空间望远镜最新发现591颗高速星,其中43颗能够摆脱银河系引力束缚,未来将飞出银河系。
这是自第一颗高速星发现以来,天文学家一次性捕获高速星最多的研究发现,也将人类此前历时15年使用多个望远镜发现高速星的总量(550余颗)翻了一番,使目前发现的高速星数量突破1000颗,从而极大扩充了高速星的研究样本。中国科学家完成的这一重要天文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已由国际知名天文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在线发表。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科普介绍说,银河系的高速星像人群中的“飞人”,是“跑”得很快甚至能够“逃离”银河系的恒星。虽然高速星在银河系中的数量非常稀少,但它们能够帮助人类理解很多银河系的重要问题,例如银心黑洞周围的环境以及银河系结构等。
美国学者希尔斯1988年就预言高速星的存在,第一颗高速星2005年被发现,此后15年间,共有550多颗高速星先后被报道,它们基本以超过每秒400公里的速度“奔跑”,最快可达每秒1700公里。这次中国天文学家一次性发现591颗高速星。
12张震撼卫星图,从数百公里外的太空看2020 !
29/12/20
面对空前严峻的内外部挑战,2020年的中国,不容易、不简单、不平凡。14亿中国人,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
从数百公里外的太空,卫星记录着这非凡的中国。
![]() |
2020年1月,武汉汉口站前的普通停车场和周边街道只有稀疏车辆, 公交车停车场则停满了白色车顶的公交车。(“高分二号”卫星) |
自1月23日10时起,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负重前行,中国全力战“疫”。
![]() |
2020年2月,建设中的武汉火神山医院。(“高分二号”卫星) |
自2020年除夕之夜第一批医疗队到达武汉至3月初,全国有346支医疗队抵达武汉和湖北,总人数达4.26万人。4月8日,武汉“解封”。5月7日0时,全国中高风险区域全部“清零”。
![]() |
2020年3月,卫星红外传感器拍摄的宁波石化区,工业生产使地面 温度大范围升高,一派“红火”。(“Landsat-8”卫星) |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使中国快速“恢复”。截至5月18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91%,全部工业复工率接近100%。中国有望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
![]() |
2020年4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森林 火灾浓烟弥漫。(“高分一号”卫星) |
19名森林消防队员在此次火灾中牺牲。此前一年,这一区域曾因雷击引发火灾,导致31人遇难,其中包括27名消防员。
![]() |
2020年5月,浙江安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中的青山。 (“高分七号”卫星) |
当月,浙江通过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成为中国首个生态省。在“两山论”提出15年后,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正在发展方式和路径上革故鼎新,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
![]() |
2020年6月,河南省“夏粮冠军”周口的麦田正待收割。 (“高分二号”卫星) |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不利气候条件等影响,中国夏粮生产仍然连续17年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稳产高产背后是科技的强力支撑:目前,中国小麦良种覆盖率超过9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藏粮于技”,有效提升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 |
“天问一号”探测器在距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拍摄的 地月合影。(“天问一号“探测器) |
2020年7月23日,中国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虽然面临诸多挑战,2020年仍然成为中国的“航天大年”: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天问一号”,“嫦娥五号”,不断进取的中国航天激励人心。
![]() |
2020年8月,鄱阳湖北岸都昌县周溪镇,围堰内的土地被洪水淹没。 (“Sentinel-2”卫星) |
夏季中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多地降水量突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造成较重洪涝灾害。
![]() |
202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前的中国东部 夜间灯光。(“Suomi NPP”卫星)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中国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
![]() |
2020年国庆“黄金周”,北京八达岭景区一处停车场密集的车辆被 人工智能识别。(“高分二号”卫星) |
国庆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同比恢复79.0%。10月全国餐饮收入达到4372亿元,同比增长0.8%,2020年首次实现正增长。
![]() |
2020年11月3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前夕,上海港泊位 停满超级集装箱船。(“高景一号”卫星) |
第三届进博会筹备期间,上海港单月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400万标准箱,刷新月度历史纪录。在疫情全球蔓延、国际经贸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进博会如期举办,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魄力与决心。
![]() |
12月,冬日的宁夏闽宁镇,20多年前的“干沙滩”变成”金沙滩”,成为中国生态移民扶贫的典型图景。(“高分二号”卫星) |
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责任编辑:武晓东 SN241
0 Comments:
发表评论